作者| 产业家 皮爷
从40分到满分,在周亚辉的朋友圈里,字节只用了一年时间。
11月28日,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在朋友圈称,“我年初说字节23年AI战略是不及格的,但这完全不影响字节24年AI战略的满分表现。”时隔一年,从不及格到满分,周亚辉对字节在AI侧的战略布局评价有了质的变化。
其实,“端倪”早已显现。
今年8月21日,硅谷 知名投资机构a16z发布了最新的AI应用百强榜单,这次榜单中发生了一个有趣现象:字节跳动的AI产品开始全面爆发:教育应用Gauth、开发平台Coze、通用助手豆包、豆包英文版Cici,以及照片和视频编辑工具Hypic。其中,除了Hypic外,其他都是首次上榜。
这也对应着周亚辉的评价。即在AI大模型战场,字节正在迅速调整节奏,基于自身的强组织架构将AI技术转化为真实可见的优势,不仅在应用层,更在模型层“全力All in”。
实际上,不仅是字节,周亚掌舵的昆仑万维在最近的两年里也在不断破圈。比如早在2023年8月,昆仑万维就推出了中国首款AI产品“天工AI搜索”,根据Quest Mobile数据显示,天工AI的MAU从0到突破500万只用了3个月;今年4月,昆仑万维AI音乐生成大模型「天工SkyMusic」正式面向社会开启免费邀测了;2个月后,昆仑万维宣布开源 2千亿稀疏大模型 Skywork-MoE。
从更 大的视角来看,字节和昆仑万维更代表当下大模型赛道的不同样本。即对字节而言,其本身作为互联网大厂,其AI动作遍布模型层、开发层、业务层、AI应用层等,其更是基于固有的赛马机制持续进化;而昆仑万维则是基于自身固有的业务积累,寻找自身有数据和经验积累的细分领域的SOTA模型和业务机会。
但从结果来看,在经过一年的长途奔袭后,它们都在向外界传递出足够清晰的声音。
实际上,这也恰对应着当下应该给出答案的一个思考——即怎样的AI落地形态是有真实价值的?以及如果从AI发散,以字节、昆仑万维等为代表性的这些不断破圈的企业做对了什么?对中国企业而言,AI技术的到来到底在如何放大企业的价值边界?
变化已至,未来已来。
一 、AI落地,已然不只是星星之火
把时间刻度拨回2023年年底,无数投资人和创业者在经过OpenAI的“狂轰乱炸”后,一致达成的共识是:2024年,将会是中国的AI元年。
一年后的如今,AI到底落地怎么样了?